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市场形势复杂多变,给企业转型带来巨大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集团顶住压力,牢牢把握“六个坚持”,加快改革创新,持之以恒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探索出一条安全环保、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特色转型发展道路,质量效益水平不断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新水平。
骄人的发展业绩,折射出的是集团党委在推进企业发展过程中,敏锐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谋篇布局,稳中求进,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正确决策,同时书写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全面优化提升煤焦产业
1月3日,梁北二井主井、副井,以及井下巷道施工如火如荼进行。大家正在为集团调整煤炭产品结构、促进煤炭产业进位争先不懈奋战。
煤炭始终是立业之本。集团拥有全球稀缺的焦煤资源和特有的煤种优势,品质世界第二、全国第一,产量国内第一,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在煤焦产业发展中,集团围绕建设安全高效矿井、强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扩大精煤洗选加工能力、推进大精煤战略实施大做文章。
智能化是煤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是煤炭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基于这一点,集团在2019年建成4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基础上,2020年又建成了7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目前,集团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已经达到11个,正在运行生产的有9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宝公司建成了河南省第一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成为河南省第一家一级智能化煤矿。该公司在己15、17-12100工作面打造了河南省首个6.5米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实现了综采设备井下和地面远程一键启停操控、采煤机自动记忆截割、工作面自动找直、液压支架自动跟机、设备运行工况实时监测等。
智能化带来的好处还不止这些。上马智能化设备后,该公司产量、开掘进尺、销售收入、利润等均超额完成任务,多项指标稳居煤炭板块前列。去年12月20日,该公司第二个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己15、17-12110也提前安装完成。该采面计划原煤日产量不低于9500吨,月产量不低于28万吨。
据悉,十矿、四矿、八矿和六矿也通过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验收。集团成为全省通过智能化验收最多的单位,在煤矿智能化建设方面领跑全省。
与此同时,煤质好、前景广的梁北二井、夏店煤业公司等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对集团煤炭产业筑牢发展之基、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据统计,2020年,集团精煤产量完成1200多万吨,为煤焦产业提升质量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大做强尼龙化工产业
去年12月16日,一辆辆装满尼龙66浸胶帘子布成品的集装箱货车,正缓缓驶出帘子布发展公司,准备发往某国际轮胎公司。去年12月份,上述国际轮胎公司的订单量同比增加82%。
近几个月来,随着疫情的阴霾逐渐消散,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市场呈现回暖态势,帘子布公司、帘子布发展公司和神马股份销售公司瞅准时机,抓住机遇,强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经营业绩实现V型反转。
为提高产量,满足订单需求,帘子布发展公司紧急选购4台国内外先进的直捻机,并要求有关部门加班加点安装调试。目前,已具备生产条件的3台直捻机投入使用后,每月可为该公司提高白坏布产能120吨。
近年来,为了寻求更优布局,集团着力把做强做大尼龙化工产业作为转型主攻方向,与平顶山市联手打造“中国尼龙城”。集团按照“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的战略构想,围绕尼龙化纤纺织、工程塑料改性注塑、聚氨酯制品三大产业单元,建成一批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形成了尼龙66与尼龙6相互支撑的大尼龙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了国内第一、世界一流尼龙化工产业基地的地位。
尼龙科技公司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二期项目和配套的年产15万吨环己酮项目均位于“中国尼龙城”内,均为河南省、平顶山市重点建设工程。
去年,这两个重点项目均已正式投产。这是集团持续建设“中国尼龙城”,做大做强尼龙化工产业的一个缩影。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二期项目投产后,该公司己内酰胺产能规模由10万吨提升至30万吨,而且二期项目是采用一期副产品环己烷作为原材料,形成新的产业链条生产己内酰胺。年产15万吨环己酮项目是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二期项目的配套项目,可以利用一期副产品环己烷进行工艺加工制作环己酮。这既解决了副产品库存和销售压力大等问题,又避免了原料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综合附加值。
此外,年产1500吨熔喷布项目去年5月1日正式投产,年产10万吨尼龙6民用丝项目一期工程、年产2万吨特种尼龙切片项目、催化剂项目一期工程和年产3万吨尼龙66切片项目去年三季度全部实现试生产,尼龙新材公司年产2万吨特种尼龙切片项目造粒装置也已建成投产。
这些项目均是依托现有尼龙化工产业基础,延链补链,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结出的硕果。
加强产业协同,正是集团发挥产业链优势的关键,可以保证尼龙板块的整体生产经营水平稳中向好发展。尼龙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构建了集团新一轮创新发展动力输出点、经济增长效益点、人员分流安置承接点,为集团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要增长极
去年,开封平煤新型炭材料科技公司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本体及接头二期项目完成建设,设备基本具备生产条件。
“该项目投产后,公司整体产能将达到10万吨,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国内高端石墨电极市场的龙头地位。”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新能源新材料作为集团最具成长性、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核心产业,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针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要围绕硅碳产业发展的新格局,集团厘清上下游产业关系,做强硅材料、碳材料产业链,按照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择机发展锂电负极、巩固石墨电极优势的战略,紧紧牵住项目推进牛鼻子,加快进度、加大力度,集中力量发展对整个产业转型具有积极影响的战略性项目:
按照延链补链强链的原则,提出加快光伏产业相关项目建设速度,分享光伏产业发展红利;
利用集团从焦煤到针状焦的产业链优势,积极布局负极锂电产业,为实现锂电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持续保持石墨电极市场领先地位,依托研究院开发高利润新产品的发展思路。
目前,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要有年产3000万套光伏组件材料项目、年产200吨碳化硅陶瓷热交换管、青海贵强负极材料等在建项目。
“2021年,我们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光伏产业相关项目建设速度,带动光伏铝材、银粉银浆、光伏电站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集团新能源新材料板块规模,形成新的发展支撑极。”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事业部有关负责人说。
同时,集团利用煤焦产业优势,打通“煤—煤焦油—沥青焦—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电极”产业链,发展锂电负极,为实现锂电负极材料突破发展打下基础。
届时,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通过硅、碳产业链的发展,将推动千亿级硅碳材料产业园建设,并与“中国尼龙城”协同联动,打造特色鲜明的豫西南煤基先进材料工业长廊。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集团将继续谱写结构调整的壮美篇章,按照“园区化、大型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理念,以系统集成与多项目联产为依托,强化产业链互联互通,实现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耦合共生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模式,形成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发展新格局。